近日,江苏正式印发实施《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9%左右配资线上股票平台,有力支撑江苏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前列水平。
20%高新技术“江苏造”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让气候变得可测可算;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创造太赫兹无线通信实时传输世界纪录;中兴通讯5G智能制造基地,17米高的立体仓库摆放着10万多个货箱,悬空的传送带,根据生产指令自动将分拣好的物料货箱运送至各个车间……这些场景正在江苏上演。
顺应产业和科技变革大势,江苏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如今,全国有超过20%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江苏制造。
“作为经济大省和科技强省,江苏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创新实力,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和产出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基础研究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担当着全国科技创新重要推动者和引领者的重任。”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吴福象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称,从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国拨经费数额、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人次以及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次等指标来看,江苏均位列前茅。
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对全国的贡献超过12%。此外,去年以来,江苏制定基础研究三年行动方案;布局建设苏州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2022年以来牵头实施2项国家“卡脖子”重点科技专项、15项重大基础研究,组织实施115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等,江苏正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吴福象指出,基础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以企业需求导向目标,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等方面拉伸研究链,能够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新命题,江苏正瞄准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网络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够为江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产业支撑。”吴福象如是说。
聚焦“1820”具体部署
那么,如何在江苏最具优势、最有基础、最可能突破的方向加快形成先发优势,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夯实基础?
聚焦“1820”具体部署,江苏正按下基础研究建设的“快进键“。
根据方案,具体来看,即布局18个重点领域,部署18项主要任务,并提出了20条支持政策。可以说,这一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为江苏加强基础研究描绘了一幅细致而美好的“蓝图”。
聚焦18个重点领域,体现了江苏对当前科技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测。这些领域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汪丽娟分析指出,江苏在强化基础研究过程中围绕“1650”产业体系建设这一战略抓手,在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方面精准发力和攻坚克难,不断推动前沿科学技术发展,能够为江苏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此外,部署18项主要任务,旨在全面提升江苏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其中包括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等一系列举措。
“基础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科研人才,精准引育基础研究领域优秀人才和团队,能够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汪丽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据了解,在《行动方案》出台的同时,江苏省科技厅还联合12个部门印发了《支持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应用基础研究特区”、人才引培、财税金融、科研管理四个方面提出20条有一定突破力度的政策,
业内人士认为,20条支持政策,彰显了江苏在推动基础研究上的决心和力度。从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税收优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到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基础研究投入有待补足
尽管江苏在基础研究领域已具备了较强实力,但仍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团队较少、重大原创成果缺乏等问题。
“在实施行动方案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以下挑战。例如,在研究方向、研究深度、创新性等方面,如何持续提升科研质量与科研水平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如何精准打造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团队)引育留用模式面临逆全球化的市场风险;如何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存在化债压力风险;如何提高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水平存在缺芯断链风险。”吴福象指出。
对此,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例如,方案中布局的18个重点领域可凝练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按照这些方向制定并执行科学的基础研究规划,可提高基础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强化基础研究主体建设。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和实时共享,提高基础研究的效率和水平。构建有效的人才引育机制,精准引培卓越科研人才,大力培养青年拔尖队伍,着力培育具有前瞻性判断力和优秀领导能力的战略科学家队伍。”此外,吴福象还建议,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除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外,积极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水平。
事实上,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集中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基础研究。
那么,如何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汪丽娟认为,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来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衔接联动机制,推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产学研用协同。
“从资金支持来看,通过设立基础研究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引导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并鼓励金融机构为参与基础研究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她进一步表示,从人才培养来看,一方面,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另一方面,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科研人员参与基础研究工作。
“还需要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配资线上股票平台,并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吴福象说。